罗安会
我与张建国先生相识十多年,同为画友。去年夏天,他告诉我他正酝酿以“天生三桥”为主题创作一幅长卷。只有身临其境,仰望这三座天造地设的奇观,才能真正体会张艺谋当年选景拍摄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的独到眼光。
今年,张建国入驻武隆仙女山国家级度假区闭门创作。他每日伏案九小时,以积墨、破墨等传统技法为基,融汇不同笔法,将“三桥夹两坑”的复杂地貌,转化为富有节奏的笔墨结构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他采用三点透视法:俯视表现天龙桥“苍穹之门”的雄浑,平视勾勒青龙桥“飞虹化龙”的灵动,仰视捕捉黑龙桥“灵泉暗涌”的神秘,从而构建出一幅多维全景式的视觉长卷。
两个多月后,这幅长达八十米的《天生三桥》终于完成。该作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天生三桥为题材,不仅再现了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,更通过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,实现了山水画表现力的新突破。
天生三桥作为地质奇观,历经亿万年演化,天龙、青龙、黑龙三座天然石拱桥横跨天坑,形成“桥连坑、坑接桥”的壮丽景象。张建国以艺术家的敏锐,将静态岩石赋予动态生命感:岩壁肌理如“青龙鳞甲”,垂落藤蔓似“龙须飘舞”,飞瀑若“神龙吐纳之仙气”。这种艺术处理,既尊重自然真实,又注入了文化象征。
张建国作为职业画家,有着四十余年的写生实践,积淀出独特的艺术语言。其100米《万里长江》、62米《乌江画廊》等长卷,已展现出其处理宏大题材的能力,而《天生三桥》标志着其艺术水平的新高度。该作既呼应宋代郭熙“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”的山水理想,又以现代意识重构传统空间,体现承古开今的美学追求。
创作过程中,张建国三赴武隆写生,以“魂牵梦萦”的诚挚捕捉自然神韵。长卷中巧妙点缀游客、轿夫、摊贩等现代元素,为山水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,让《天生三桥》实现了从“眼中山水”到“心中山水”的升华。作品融汇儒家“中和”与道家“自然”,通过墨色浓淡、构图疏密,营造出雄浑而空灵的意境。八十米长卷的宏大体量,不仅是对画家的考验,更是对中国画表现疆域的拓展。
技法上,画家将局部精微与整体气势相结合,“浓密处见厚重,淡疏中显雅致”,笔法既有传统骨力,亦融入现代形式美。尤其对“迷魂洞”等的表现,通过水墨晕染,营造出“恍若龙宫”的神秘氛围,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。
从艺术史角度看,《天生三桥》的成功有多重启示:其一,传统笔墨语言在表现当代题材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;其二,写生实践是艺术创新的基础;其三,为自然景观的艺术转化提供了范例。这幅融自然、人文与哲思于一体的长卷,不仅为“巴渝山水”树立了新标杆,也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途径。
(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