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安会
江津四面山头道河,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北大门。退休后,我定居于此,与风景如画的头道河和龙潭湖为邻,生活悠然自得。
—1—
龙潭湖水质清澈,碧波荡漾。青山环绕之中,湖水如镜,倒映出茂密的森林和连绵起伏的山峦。云雾缭绕间,空气清新,风光旖旎。
早年间,头道河亦称“茶坝河”,是常乐乡下辖的一个村。其湖水源自贵州飞鸽大森林的群山深处,溪流潺潺,穿过大洪海、响水滩、望乡台、周家湾、摩天岭,最终汇入龙潭湖。龙潭湖水域宽阔,一面通往花果山卧龙沟,那里是野生猕猴的乐园;另一面则蜿蜒流向中山古镇的笋溪河与远方。
境内的望乡台瀑布,以其152米的垂直高度,被誉为“华夏第一高瀑”。瀑布如银河倾泻,水声轰鸣,气势恢宏。丹霞赤壁形如“心”字,洁白水帘穿心而下,为四面山、头道河、龙潭湖平添了几分神秘和壮美。
头道河海拔千米,山水景观独具特色。丹霞地貌与森林湖泊交相辉映,高海拔环境造就了凉爽宜人的气候。漫步于此,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。
—2—
龙潭湖是怎么形成的?1988年版的《头道河乡志》揭示了它从河到湖的神秘变迁。
相传清道光年间,这里还是一条终年流淌的溪河。古道旁有座千年古刹,庙内神像栩栩如生,晨钟暮鼓。重庆和贵州两地的香客络绎不绝,前来祈福。一年夏天,天干物燥,山民饱受干旱之苦,纷纷前往古庙求雨。不久,天边乌云密布,电闪雷鸣,大雨倾盆而下。山洪暴发,头道河一侧的大山轰然倒塌,形成了堰塞湖。千年古刹也因此沉入水底,从此得名“龙潭湖”。
另一种说法:1926年5月17日深夜,突发地震,头道河东侧的山体断裂滑坡,形成了长3000余米、宽200余米、深50余米的堰塞湖奇观。
四面山镇老书记余泳海回忆,60年前大兴水利工程,动员千余名社员,修筑大小洪海、卧龙沟、珍珠滩等十余座大型水库,还修建了响水滩、周家湾电站。其中在龙潭湖,建起了一座高20余米、长100余米的拦河坝,这道坝就是今日龙潭湖的前身。
夏日里,天空湛蓝,白云悠然飘过。站在龙潭湖畔,湖水清澈见底,深水中的龙王庙若隐若现,巍然屹立在湖中。此情此景,正如古语所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
—3—
60年前,我第一次踏入头道河,为公社砍伐木材时,曾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原始风貌。那时,头道河偏远闭塞,交通不便。清晨七点,我从江津县城出发,搭乘一辆老式公交车,在泥泞的道路上颠簸前行。公交车仿佛一头疲惫的老牛,喘着粗气,走走停停,沿途乘客不断上下。车辆行驶在悬崖峭壁上,让人心惊胆战,一路惊悚,直至夕阳西下,终于抵达头道河。
头道河四周群山环绕,没有街道,除了伐木场场部、招待所、供销社和一家饭馆外,几十户山民的房子星星点点散落在湖畔。当晚,我借宿于一位山民临湖的木屋中,与湖为邻,十分清冷。山民建造的房屋极为简陋,屋顶覆盖着杉树皮,墙体是用木板搭建的。黄昏时分,几盏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忽明忽暗,整个山谷宁静、古朴、自然而又原始。
那个年代,四面山的森林仿佛是一座无尽的“树库”,附近区县盖房、修桥、做家具等所需的木材,大多都来自这里。龙潭湖四周的森林中,每天都有伐木场的工人忙碌着。
后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,四面山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1986年,政府明令禁止在四面山进行砍伐、狩猎等破坏生态活动。同时,头道河国有伐木场工人开始育苗种植,转型发展旅游业,以此促进山村经济繁荣。
—4—
如今,四面山已成为森林自然保护区,并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头道河乡改名四面山镇后,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邀请了一批作家、诗人、画家和民俗文化专家前来采风创作,宣传四面山。
岁月如梭,时光荏苒。头道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处处林木葱茏,错落有致的小楼房掩映其间,成了人们的避暑胜地和康养天堂。
退休后,我和老伴与湖为伴,沿龙潭湖边蜿蜒曲折的步道,享受美好的亲水生活。